台兩“友邦”現身中拉論壇會議
台媒:“斷交潮”恐上演
【本報綜合報道】據觀察者網、外媒十八日消息: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日前在北京舉行。有媒體注意到,台灣所謂“友邦”海地和聖盧西亞兩國代表出現在會議現場。相關畫面和報道傳到台灣地區後,引起島內熱議,民進黨當局擔憂“‘邦交’不穩”,“斷交潮”或又將上演。
大陸外交部、國台辦近日對此回應,中拉論壇是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中方一貫歡迎並支持拉共體成員國參加論壇框架內的活動。
許多轉變或近尾聲
香港《南華早報》刊文稱,多名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中方在與台灣所謂“友邦”打交道時採取了“靈活和務實”的策略。有學者指出,這並不令人意外,“不少潛在的轉變正在醞釀中,許多轉變可能已接近尾聲”。當前,台當局僅剩十二個所謂“友邦”,海地和聖盧西亞名列其中。兩國代表出席了中拉部長級會議,報道稱,這引發了民進黨當局和美西方對於中國大陸外交影響力日益增大的擔憂。
一時間,中時新聞網、TVBS新聞網等台媒紛紛以“不同尋常”、“‘邦交’不穩”等為題予以報道,擔憂“斷交潮”重演。有台媒稱,隨着大陸影響力增加,台灣地區的“邦交空間”不斷被壓縮,除了難以出席各種國際組織活動,就連本來就不多的“友邦”,也被逐一拔除。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雲向《南華早報》表示,海地和聖盧西亞參會“顯然是有意為之”。她特別提及:“值得注意的是,兩國接受了邀請,這使得事態發展變得更加重要和有趣。”
大陸採更靈活方式
北京聯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指出,其實,許多所謂“台灣友邦”早已“將心思轉向大陸”,同時大陸方面在交流中採取了“靈活方式”。他說,這些國家“希望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但由於各種顧慮,尤其是來自美國的威逼利誘,他們無法或不願公開表明自己的立場”。
體現小國務實外交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學者鄭熹同樣認為,海地和聖盧西亞參會體現小國“務實外交”。她還認為,此舉將進一步削弱台灣當局的所謂“國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