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兩岸共鳴文化符號
古有哪吒鬧海傳說家喻戶曉,今有“電音三太子”熱歌勁舞風靡台灣。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大陸影史票房榜冠軍……哪吒形象跨越古今,哪吒信俗在閩台地區乃至全球華人聚居區域廣泛流傳。
哪吒為何能成為引發兩岸共鳴的文化符號?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中心研究員、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家軍近日接受專訪,探討哪吒信俗的文化內涵及其在社會文化發展浪潮中的演變。
起源黃河流域
劉家軍表示,哪吒信俗起源於黃河流域,融合李靖第三子神勇悟道、“助周伐紂”等系列傳說及儒家意蘊、道家思想而成。唐宋時期,中原移民南徙入閩,將哪吒以“中壇元帥”、“太子爺”形象帶入新地域。明末清初,泉州府晉江先民許培元等人帶領鄉民大規模遷台,“人走神隨”,哪吒信俗經由福建的本土化發展後播遷台灣。
哪吒有“戰神”之稱,被視為守護境域的強大神靈。因傳說他曾大鬧東海,故民眾在航海、捕魚時祭拜以求平安、豐收。又因他通常以七歲稚童形象出現,家長也會祭拜他祈求孩子平安無災。經過多年發展,哪吒信俗在台灣落地生根,如今整個台灣的哪吒廟有三百七十多座。
兩岸信俗相以
劉家軍稱,哪吒腳踩風火輪,被認為是法力強大的紅面“少年神”。中華自古英雄出少年,哪吒不受世俗約束,疾惡如仇、除暴安良,有少年人特有的好奇探索、果敢創新的精神。哪吒信仰在兩岸民俗中的表現有相似之處。例如,家長會向哪吒祈願護佑孩子健康成長。守護孩童是哪吒少年形象的功能性意蘊之一。不同之處在於,哪吒信俗在台灣結合了流行文化,“電音三太子”的出現一時引領民間信俗風尚。
經歷在地改造
劉家軍: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六三年),泉州府晉江先民許培元等從家鄉分爐,始建台灣嘉義新營太子宮,成為哪吒信俗在台灣的開基祖廟。經民間文化不斷演繹,哪吒信俗也經歷一系列在地的社會化改造,如今有了新的表現形式。
如在廟會、慶典等場合,表演者扮成哪吒模樣,身着鮮艶服飾,頭戴哪吒髮飾,腳踩高蹺隨着動感電子音樂節奏熱舞,有時還會以說唱形式講哪吒故事或說吉祥祝福話。這一形象被稱為“電音三太子”。“電音三太子”將傳統哪吒信俗與流行元素相結合,讓哪吒信俗以更貼近現代生活的方式在台灣傳播。這一形象也很快流行到閩南、潮汕等地。
連結傳統紐帶
劉家軍表示,哪吒信俗的傳統文化根基穩固,核心內涵是對年輕人的守護、對社會正能量的推崇等。這些價值歷經歲月從未改變,成為連接現實和傳統的紐帶,也是兩岸哪吒信俗得以延續的精神支柱。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大陸票房冠軍,創作者善於挖掘哪吒形象蘊含的歷史元素,凸顯其年輕活力,打造出符合當代人審美的作品。
觀眾在欣賞作品時,既能被新奇的表現形式吸引,又能在內心深處與中國歷史深刻意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強烈共鳴,進一步理解哪吒形象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時代價值。哪吒信俗不是憑空虛構的符號,而是體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寄託以及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穩固文化根基。
體現文化認同
劉家軍表示,兩岸中國人及全球華人對哪吒信俗的執着堅守,本質上是文化認同的體現,這種文化認同的穩定性源於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底蘊。包含哪吒信俗在內的中華民族共有民俗文化,是一股潛在的巨大力量,成為維繫兩岸及全球華人社區的精神紐帶。(北京十一日電)
中新社記者 李百加 楊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