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鴿”一周年傷疤難平
大型防洪基建仍處構思研究階段
去年今日,颱風“天鴿”肆虐本澳,引發嚴重風暴潮,各區多處水浸,從大停電開始的連鎖反應下,供水及電訊服務均曾“跪低”。災難更奪去十條寶貴生命,全城傷痛。“鴿”過留痕,小城滿目瘡痍,全民義工以及駐澳部隊四處出動清理,家園才漸漸恢復原貌。“八 · 二三”風災成為這代澳人心中難以撫平的疤痕。
本報記者 報道
當局無悼念活動
“天鴿”襲澳一周年,特首崔世安於二十二至二十八日期間休假,政府亦無安排任何悼念活動。僅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聯同轄下官員出席電台節目,討論本澳應付災害能力。
無論購入多少部對講機,安裝多少個廣播喇叭、防浸升降台、防洪門,設多少個避難中心,問及長年受水浸夢魘困擾的內港商戶及居民,無不希望政府從速根治水患。
根據運輸工務範疇部門的回覆,各項大型防洪基礎建設仍未處“進行式”。應對二百年一遇的擋潮閘尙待中央批覆;抵禦二十年一遇洪水的內港一點五米防洪牆,連初步設計亦未完成;內港地下蓄洪池仍處研究階段。
擋潮閘待中央批
特區政府空談內港擋潮閘多年,終於去年完成《澳門內港海傍區防洪(潮)排澇總體規劃方案》,據指該閘寬六百五十米,分三個通行閘和三個非通行閘,可變成抵擋五點八米潮高的人工屏障,高於“天鴿”潮位。今年四月,特區政府表示已將方案呈報中央部委審批,工務局昨日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出,暫時未有進一步資料提供。亦即設計、招標、建設日期仍是未知數。
至於由海事及水務局主導的內港一點五米高的防洪牆,所計劃的工程範圍南起媽閣航海學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樓,堤線總長度約二點一三公里 ,由半活動、全活動、鋼筋混凝土防洪牆以及現有圍牆、建築物外牆組成防線。
蓄洪池仍在研究
海事局曾承諾,防洪牆力爭明年風季前投入使用,然而昨日的回覆則似有所退縮。該局表示,所委託的科研單位已完成“內港防洪潮排澇優化及應急方案”的工程初步設計(包括防洪牆及泵井),現正作進一步優化和修改,會於月內完成,交工務部門核對。當最終施工方案確定完成後,工務部門將跟進工程的招標工作。
另外,坊間早有建議於原逸園狗場及內港區建地下蓄洪池。除特首早前在立法會稱,有狗場蓄洪池的構想外,工務局回覆時提及,正進行在內港區建造地下蓄洪池、相關雨水箱涵及排水系統的可行性研究。當暴雨期間遇上高潮水位時,雨水不能正常排出海,雨水箱涵收集雨水並引入蓄洪池作暫時緩衝儲存,當雨水減退或潮位下降時,採用水泵將暫存雨水排出大海,以紓緩內港一帶的水患。當局預計,相關研究工作會在今年第四季完成,市民的建議亦會作為研究工作的參考。
“天鴿”期間,氣象局的預警工作獲得滿滿的負評。現已退休的馮瑞權可獲每月八萬長糧,政府調查後,認為他須就風災期間的職務行為負責,停發四年退休金,不過馮瑞權不服,正在中級法院上訴。環保局長譚偉文頂上,兼管氣象局一年,領導進行各項改善措施,其臨時代理兼任將於下月二十日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