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港站
職位類型:
  

       

月球最大撞擊坑42.5億年前形成
        來源: 澳門日報          發佈時間:2025-3-22          流覽次數:267
分享到:

月球最大撞擊坑42.5億年前形成



嫦娥六號月球樣品(新華社)

    嫦六月球樣品研究新發現

    月球最大撞擊坑42.5億年前形成

    【據新華社北京二十一日電】二十一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研團隊通過研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確定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於四十二點五億年前,為太陽系早期大型撞擊歷史提供了初始錨點,對探索月球乃至太陽系早期演化歷史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此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意帶領團隊完成,相關成果論文已在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發表。

    據介紹,撞擊作用是天體形成與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動力過程之一。月球表面遍佈大小不一的隕石撞擊坑,是太陽系撞擊的歷史印記。其中,直徑約為二千五百公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疤痕”。

    “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時間是月球演化歷史的關鍵節點和撞擊歷史的起始錨點,可作為校準太陽系撞擊史的‘黃金參照’,也可為火星、水星等行星撞擊坑建立統一年齡標尺,是珍貴的‘宇宙時鐘’。”陳意說,精確限定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時間,長期以來是國際深空探測領域的重要科學目標。

    此前,科學界通常使用撞擊坑統計定年法,或利用月球隕石樣品和採自月球正面的樣品推測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時間。嫦娥六號任務首次從南極——艾特肯盆地取回了“第一現場”的樣品,為精準確認盆地形成時間提供了條件。

    助研究太陽系演化

    此項研究中,團隊從五克月球樣品中分選出一千六百餘顆大於二百微米的岩屑,並基於細緻的岩石學分類,進一步挑選出二十顆具有代表性的蘇長岩顆粒,開展岩石學、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研究,最終確定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於四十二點五億年前。

    “此項研究為月球撞擊坑統計定年法提供了初始錨點,將為更好開展月球乃至太陽系早期演化研究提供參考基點和科學依據。”陳意說。



網站主頁  |   人才求職  |   企業招聘  |   培訓頻道  |   新聞中心  |   Talk853.com  |   Bid853.com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鄭重聲明 :本網只提供公司和求職者之間一個網絡交流平臺,不涉及任何公司與求職者之間的勞務關係.
未經澳門人才網同意,不得轉載澳門人才網之所有招聘及相關信息
Copyright© 2005-2025  澳門人才網(www.Job85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顧問:麥興業大律師樓
Powered by 澳門長江網絡有限公司(互聯網服務牌照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