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熄火種
電子香燭減祝融
△下周五清明節,一如既往大批孝子賢孫會到本澳及離島各墳場掃墓,在山窄墓密的環境下,必須小心火種,避免引發山火。綜觀本澳情況,所發生的山火,絕大部分與燃燒冥鏹時引燃雜草有關。
先人安息在於心誠,慎防火災才是孝道。雖然傳統祭祀重要,但安全同樣重要,兩者須平衡。在環保大趨勢下,建議當局可將個別由政府管理的墳場作為試點設置無煙祭掃區,向孝子賢孫提供電子香燭租借,藉此減少產生煙霧的真香燭,冥鏹由專人定時集中統一焚燒;當局亦可利用熱成像無人機巡視墳場,一旦偵測到可疑熱源,或者發現不安全燃燒香燭冥鏹等情況,可及時應變處理。
民間偏方勿亂試
中毒不適快就醫
△現代社會儘管醫學技術不斷進步,但民間仍有部分人願意相信民間偏方。日前珠海一名男子疑因誤信“去毒偏方”,在家中食用蟾蜍,結果去毒變中毒,經醫院搶救無效,最終離世。
俗稱“癩蛤蟆”的蟾蜍,雖有藥用價值,但其皮膚及腺體中含有多類有毒物質,包括蟾蜍毒素、腎上腺素類似物等,人因誤食、過量使用蟾蜍或其分泌物會引發毒性反應,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或心臟驟停。
專家提醒,許多的民間偏方未經科學驗證,其療效和安全性缺乏科學依據,切勿盲目輕信“以毒攻毒”的偏方,且目前對蟾蜍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發生誤食蟾蜍中毒或接觸其皮膚染毒,應盡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