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子女自理能力小錦囊
相信不少家長們都會為了子女的學習或行為問題而煩惱,包括學習進度、興趣培養、課堂上及平日的行為表現等等。對於大部分雙職家庭,在每天有限的親子相處時間,能處理好以上的問題,已經很不容易。然而,有系統且具方法的管教和有質量的陪伴,不但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可以提升子女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家長需要讓子女明白自我照顧是其自身應掌握的能力。家長可透過適當的鼓勵和教導,由從旁協助,到逐步放手讓子女自己動手做能力所及的事,直至子女能完全掌握相關能力。如果家長嘗試按照子女的年齡,逐步讓其習得相應的能力,透過自信建立,學會照顧自己,慢慢地會發現教育子女比想像中來得輕鬆。
按照兒童的一般能力而言,三至四歲已可開始自行穿脫襪子;五至六歲可自行打理個人儀表、穿衣及進食等;六至七歲可自行按上課時間表預備書本、文具及寫手冊等。
以我的兒子為例,日常可能有家傭姨姨和祖父母的充足照顧,致使其缺乏動力,他學習自理能力的過程需較長時間。當我與兒子相處時,多鼓勵他自理,給予他明確的目標,到了怎樣的一個時候要學會自理些甚麼事情。在兒子學習過程中陪伴指導,給予正面肯定,見證他慢慢成長。
我兒子在個人衛生方面的自理能力較快掌握,然而,在教導兒子收拾書包方面,我相對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從小一開始,我每天和兒子一起收拾書包,直至小二開始,他才可自主完成,作為家長則每天提醒及作檢查。到了小三,基本概念和習慣已形成,可放手讓他自行收拾,同時他亦清楚哪些書本和用品可以留在學校不用帶回家。最近在學校秤書包時,他的書包只有二點二公斤,書包重量在他體重的百分之十五以下,是符合比例要求的。
培養小朋友有自理能力處理事情或任務看似簡單,但每一個細微習慣,將對他們影響深遠。家長除耐心教導子女外,自身的言行亦對他們有所影響,讓教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子女將以茁壯成長作為給予父母的美好回饋。
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