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
研究:白蟻等是生態系統工程師
【本報記者廣州十四日電】中山大學公佈,該校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儲誠進教授團隊十二日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論文,研究顯示,白蟻、螞蟻和蚯蚓等土壤無脊椎動物具有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質地和促進作物產量的生態系統功能,對促進全球元素循環、物質降解和生物多樣性維持具有重要作用。這一研究為應對氣候變暖和促進生態修復提供全新思路。據介紹,白蟻、螞蟻和蚯蚓等土壤無脊椎動物廣泛分佈於全球多個生態系統中。牠們通過土壤擾動產生蟻丘、泥被或蚯蚓糞等獨特生物構造,在養份循環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等多種生態系統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被譽為“生態系統工程師”。
活動提升土壤養份
論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博士後巫東豪表示,該團隊歷時一年,搜集篩選出來自全球六個大洲的一千○四十七篇相關文獻,從中提取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五條數據記錄進行薈萃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尺度上,白蟻、螞蟻和蚯蚓的土壤活動均可以顯著提升土壤碳、氮、磷、鉀、鈣、鈉、鎂等主要養份含量,還能提升土壤電導率、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植物生物量等多個指標。
目前,全球土壤無脊椎動物正面臨“無聲的滅絕”,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土壤無脊椎動物數量銳減,而相應的調查和保護卻嚴重不足。儲誠進稱,研究表明,保護土壤無脊椎動物,將有助於提升農業生產,應對氣候變暖,促進生態修復,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