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青會:建設國際教育樞紐
【本報消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二○二四至二○三五年)》宣講會日前在澳舉行,為澳門融入國家教育現代化進程指明方向。民眾青年會副理事長、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唐可嵐表示,面對全球科技競爭的新格局,澳門須以教育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緊扣國家科技創新、全球貿易佈局及國際教育合作需求,助力國家邁向引領世界的教育強國。
為國家供複合人才
唐可嵐建議,澳門可進一步將“愛國愛澳”核心價值與國際視野深度融合。考慮增設“全球治理”、“一帶一路合作”等跨學科課程,結合大灣區教育基地與國際交流計劃,培育兼具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新一代,推動澳門學校與海外名校合作,形成聯盟關係,深化學生對中國道路的認同。
唐可嵐指出,中國連續六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澳門作為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與“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建議構建“葡語系國家經貿學院”,培養精通中葡雙語、熟悉國際規則的複合型人才。積極推動高校與國內的電商及物流企業聯動,合作開發“數字貿易”、“綠色物流”等前沿課程,為國家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人才梯隊。
她表示,國家已與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建立教育合作關係,建議澳門發揮“中西文化交融”特色,打造“國際教育論壇”品牌,吸引南方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領袖參與,推廣中國教育治理經驗。同時,支持澳門高校聯合相關國家設立分校,促進職業教育標準與中文教育體系,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
聯動內地共推發展
唐可嵐認為,中國在5G、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已躋身全球前列,澳門應發揮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優勢,深化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產學研協同。建議澳門高校聯動國內科技龍頭企業,建構“跨境科創實驗工作室”凝聚區內青年參與,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中醫藥現代化等國家急需領域作研究,爭取將澳門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節點,助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面對教育數字化轉型浪潮,澳門應率先考慮聯動內地頂尖師範院校,為教師提供“AI+教育”、“元宇宙教學場景設計”等專項培訓;開發粵港澳三地共享的數字教學資源庫,推動澳門與大灣區共建“智慧教育聯合實驗室”。可借鑒浙江“未來教育家”培養計劃,選拔優秀教師參與國家級教育課題研究,激勵澳門教育家的培養,及提升澳門教育的國際認可程度。
另外,她呼籲借鑒芬蘭“幸福教育”模式,並結合澳門世遺文化資源,開發“藝術療癒”、“非遺傳承實踐”等特色課程,培育學生文化自信與心理韌性。她亦建議與大灣區共建“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動平台”,引入AI情緒識別技術,實現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