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澳琴融合“牛鼻子”
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日前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調研,深入產業園、實驗室、企業,了解“四新”產業發展和服務本澳青年就業創業情況,並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特區政府二○二五年經濟工作安排,就澳門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進橫琴深合區建設、更好融入大灣區交流。
在深合區建設進入第二階段、新屆政府即將提交首份施政報告之際,夏主任此行貫穿澳琴融合產業、企業、就業、創業“四業”,為兩地從實際出發,更好貫徹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本澳、橫琴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明確方向指引,備受各界高度關注。
制度創新構建澳琴融合新介面。習近平主席在對本澳提出的“四點希望”第一點中,將“推動實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同澳門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各類要素跨境流動高效便捷”作為推動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第一要務。作為連接本澳與內地的制度型開放“立交橋”,橫琴深合區肩負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要素流動、民生融合的戰略使命。今年初,行政長官岑浩輝在深合區考察調研時指出,深合區和澳門有着區域體制、法制、制度和待遇等差異,澳琴一體化要實現政策通、民生通、要素通、服務通,關鍵在於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為此,特區政府設立促進深合區建設協調小組,將派出更多本澳公務員到深合區參與執委會工作,與廣東形成合力,加大對澳琴一體化的統籌力度。
作為澳琴融合發展的“牛鼻子”,規則銜接須始終以本澳居民的獲得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突破傳統行政藩籬、建立與國際高標準規則銜接的制度體系,亦正是深合區建設的“深水區”和“硬骨頭”所在。通過構建規則銜接“轉換器”,當制度創新的量變積累引發質變突破,“澳門+橫琴”必將為“一國兩制”新階段注入強有力的新時代改革開放內涵。
初心如磐把準產業發展方向盤。站在二○二五看“中國製造二○二五”,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均出台了各種產業計劃,新興產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亦讓本澳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擁抱更多機遇。以不變初心應萬變環境,橫琴深合區建設須始終以“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坐標系,四新產業正是緊扣本澳“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精準佈局。這種戰略定力,使得深合區具有本澳元素的產業項目持續增加,讓以新質生產力為鮮明底色的科技創新,重塑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新生態。
譬如中醫藥領域,“澳門標準+橫琴製造”的產業聯動模式,既發揮澳門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的兩地聯動科研優勢,又用好橫琴生產空間打造完整產業鏈;現代金融產業通過建立跨境資產轉讓平台,為本澳特色金融開闢新賽道,避免與香港、深圳形成同質競爭。隨着澳琴一體化加速,產業協同正從“物理集聚”轉向“化學融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構建“澳門研發——橫琴中試——灣區生產”的全鏈條體系,有力推動本澳中藥標準國際化進程;科技金融領域創新“跨境投貸”模式,本澳資本通過QFLP基金參與深合區科創項目,形成資本與創新的良性互動。
檢驗標準築牢橫琴開發壓艙石。習近平主席對橫琴深合區各項工作提出“三個要看,三個有沒有”檢驗標準,還需轉化為多維度、可量化的評估體系。譬如在產業維度,可建立澳門元素關聯度、就業帶動系數、技術協同指數等細化指標;在民生領域,可設置跨境服務便利度、標準銜接覆蓋率等具體測評標準。
站在澳門回歸廿五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橫琴深合區正從“政策試驗田”成長為“融合示範區”。當澳門大學集成電路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在橫琴轉化為晶片產品,當街坊總會、婦聯跨境延伸社區服務網絡,當本澳青年在橫琴國際科創中心書寫創業故事,世人看到的不僅是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物理空間的拓展,更是“一國兩制”生命力的鮮活綻放。面向未來,唯有秉承“服務澳門多元發展”的初心,抓牢規則銜接、制度創新的“牛鼻子”,用好“三個要看、三個有沒有”的檢驗尺規,方能讓橫琴深合區真正成為本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支點,譜寫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的華彩樂章。
深 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