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即棄 加力減塑
去年社會復常、旅遊業復甦,本澳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亦開始反彈。據《環境狀況報告二○二三》顯示,本澳去年人均每日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為二點○二公斤,較上一個年度增加約一成四,主要是紙張、塑膠及其他物理成份的固體廢物增加。
《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二○一七至二○二六)》提出,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將在二○一六年每日二點一一公斤基礎上減少三成至一點四八公斤,以達成本澳城市整體減廢的目標。
當局近年在減廢回收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制定《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實施至今近五年,不少商戶已在場所顯眼處展示有償提供塑膠袋的宣傳品,大部分居民亦已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社會減塑意識明顯提升。
針對其他塑膠製品,當局亦循序漸進地深化各項相關法例或訂定標準。近年先後禁止一次性發泡膠餐具及食品托盤、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飲吸管、飲料攪拌棒、刀、叉、匙、餐碟及杯進口本澳,從源頭管制相關塑膠產品,並通過加強各類資源回收引導社會源頭減廢。當中去年紙張及塑膠的回收量較上一個年度分別增加近八成七及七成一。
當局要如期完成十年中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的減廢目標仍非易事。回顧二○一四至二○二三年這十年,本澳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一直處於上升狀態,即使三年疫情期間,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亦未能降至上述計劃提出的目標。
塑膠產品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及大量使用,加上網絡迅速發展,外賣、網購等更成為塑料使用大戶。當局應適時檢討《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及現有限塑措施實施的成效,並參考鄰近地區實施“走塑”法律法規的經驗及影響,更好地制訂本澳下一階段的限塑工作。
除了政府推出減塑、限塑的法律法規及標準,更重要的是社會需要共同提升自身的環保意識,自我節約,減少購買或濫用塑膠產品或一次性即棄產品,或通過使用其他的代替品,拒絕“即棄”文化,共同減塑,營造低碳宜居環境。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