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港站
職位類型:
 

       

品德公民科題材範圍的思考
        來源: 澳門日報          發佈時間:2016-2-8          流覽次數:1062
分享到:

品德公民科題材範圍的思考

迪安麗斯

    品德公民科題材範圍的思考

    隨着第十 / 二〇一五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的落實頒佈,相信澳門教育將會朝着更加穩定、高質、規範的方向發展。

    作為公民科教師,筆者認為《基力》中對品德與公民科的題材範圍做出釐定,可以有效地提升公民科教師對公民教育的理解。但是,從選材到具體課程施教還存在教師對課程如何理解的問題,正如課程理論泰斗派納(W.Piner)所指,教師對課程作何種“理解”(Understanding),將左右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的落實。因此,在探討公民科教學之前,釐清本澳《基力》對品德與公民科題材訂定的重點,才能有效施教。

    《基力》規定,小學的品德與公民科由自我到家庭、學校至環境共分七大領域,每項領域不少於十項目標,十分詳細;而中學,分自我發展、群體生活、法治、政治、國際與全球化等五大主軸,延伸出性別、媒體等約九十項議題。文本十分清晰,但是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該如何落實《基力》所列的目標呢?

    理解《基力》助教學

    個人淺見,先逐步釐清《基力》的要求,有助我們進行教學。以初中為例,單就自我發展便可分為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生命關懷與健康生活,以及人生規劃等四項主軸。因此,在教授個人發展課題時,初中各年級的教學設計可包含這四項課題,從縱向思考全學年的課題設計。

    其次,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對主軸作比較思考,將有助我們理解《基力》要求中的教學主題。例如:自我發展與群體生活、自我發展與社會參與,以及群體生活與國際視野等。類比的思維方式便於我們制訂課題討論的切入點,以自我發展與群體生活為例,可透過討論個人的成長如何影響群體生活,反之亦然。除有助我們訂定教學的內容與目標外,更能提升我們對《基力》要求的了解。

    教法多樣促進成效

    在課程施教方面,以個人任教的經驗為例,透過新聞分析、角色扮演、電影融入,以至於辯論等教學方式貫徹主題式教學策略,不但能促進教學成效,更能提升課堂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議題方面,則會選取:個人發展、群體生活、人文與宗教、科技與倫理、政治、法律、本土發展、全球化、國家歷史,以及經濟前景等全球共識的十項議題,以作為全學年之教學內容。配合現行教材,不妨可作以下的設計。例如:以新聞分析教授善待他人課題,剪裁社會事例作討論,或以電影融入講解誠實守信的課題、以角色扮演進行群性議題中班規制定之活動等。

    總而言之,對《基力》作更深入的理解,將有助我們進行品德與公民教育,並落實《基力》的要求。

    迪安麗斯



網站主頁  |   人才求職  |   企業招聘  |   培訓頻道  |   新聞中心  |   Talk853.com  |   Bid853.com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鄭重聲明 :本網只提供公司和求職者之間一個網絡交流平臺,不涉及任何公司與求職者之間的勞務關係.
未經澳門人才網同意,不得轉載澳門人才網之所有招聘及相關信息
Copyright© 2005-2024  澳門人才網(www.Job85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顧問:麥興業大律師樓
Powered by 澳門長江網絡有限公司(互聯網服務牌照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