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港站
職位類型:
 

       

茨林圍何去何從?
        來源: 澳門日報          發佈時間:2015-2-1          流覽次數:555
分享到:

茨林圍何去何從?



圍內僅存一些較現代石屋


?圍內充斥大批鐵皮屋


?圍村人丁單薄


圍牆內便是茨林圍


巷頭巷尾推滿雜物

    頹垣敗瓦礙觀瞻 保育活化得個拖

    茨林圍何去何從?

    【本報消息】有着四百年歷史的茨林圍,是本澳現存的唯一圍村,雖然被文化局認定為必須“保護和活化”的對象,但具體方案多年來不見蹤影。圍內的石屋、木屋、鐵皮屋卻在歲月的洗禮中越見失修、頹垣敗瓦,甚或早已廢置倒塌,難言活化。部分居民有修復、重建的訴求,也敗倒於政府的禁令中,讓其慨嘆不已。這被遺忘的城市角落,終究何去何從?

    圍內漸變老人村

    茨林圍地勢稍低且有圍牆與街道相隔,“自成一國”,但凡早年在茨林圍裏住過的人,都幾乎會愛上這裡家家戶戶團結一致、守望相助的人情氛圍。隨着社會發展、家庭成長,加上圍內不少數十年的木屋、鐵皮屋經不起年月侵蝕,居住環境日漸惡劣,願意留守的居民漸少,已變成“老人村”。今日走進圍內,四條巷子的百多房屋僅僅相挨,但大部分大門深鎖,部分廢棄的房屋內更瞥見雜物、垃圾滿佈,不僅衛生、治安隱患堪憂,破敗衰落的景象與一步之遙、人卻多得要在農曆新年計劃分流的大三巴形成鮮明的對比。

    活化無實質計劃

    圍村要拆要留?其實政府早有明確取態。二○一○年初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就《世遺核心區(大三巴)整體規劃》向公衆講解,明確表示曾經為當年聖保祿學院一部分的茨林圍,是大三巴世遺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保育、善用的角度,希望將圍村打造成大三巴景區的一部分。文化局日前在回覆本報時亦重申茨林圍處於世遺緩衝區內,已受文遺法保護。言下之意,按照文遺、城規兩法,茨林圍不能拆,但保育、活化總需有實質計劃,緣何一拖五年,拖足一屆政府?當局應有清晰交代。

    唔准拆又翻修嚴

    茨林圍的居民顯然摸不着頭腦,對政府的決策覺得好嬲又好笑。趙姨與丈夫於一九八六年以五萬多元購入據稱當時已有百年歷史的一層高磚屋,但沒有屋契。後仔大女大,她又花十幾萬加建一層。但時日已過,房屋日久失修,牆身驟現多條裂縫,且磚屋沒有地基,更添坍塌的憂慮,“(政府)又話唔准拆,又話唔畀整,究竟想點?”她稱曾試過寫信給房屋局,希望尋求解決方法,“他願意補償多少都可以,合條件的話就給間公屋咯。”但房屋局回覆稱未能處理。

    保整體歷史氛圍

    有關圍內建築物的修葺問題,除了根據房屋局的木屋清冊,對茨林圍的五十一間木屋的修葺或保存有法律規定外,即“不可缺少且不改變其外形,由利害關係人向房屋局提出具有合理解釋的申請並在獲其許可後,方得為之。”其他對於鐵皮屋、磚屋、石屋的解決方案都係未知數。“最誇張是斜屋頂的那間”,循趙姨的聲音望去,她指着一間最矮處僅一米半左右的鐵皮屋,“人哋兩孤兒兄弟後來生到牛高馬大,申請將一側加高,但政府唔畀,最後唔知去咗邊。”

    文化局在回覆記者對茨林圍的保護和活化工作進展的提問時表示,該局將持續與其他部分互相配合,在街道肌理的整治、規劃條件圖的發出等方面嚴格控制其建築體量、式樣與高度,以保留其整體性的歷史氛圍。

    前朝清木屋甩漏

    茨林圍的保育之所以長期“只聞樓梯響”,據悉與業權和權責問題有關。除了大多房屋沒有地契外,不少房屋的真正業主早已不知所終,部分亦已移民,現居的幾乎都是鄉里親戚,甚至早已租出陌生人。靠近鏡湖醫院的一側,上世紀中曾發生大火,六十年代後期又僭建了衆多木屋,其業權問題更添複雜。八十年代澳葡政府的“消滅木屋計劃”,曾於九六年讓一批在茨林圍居住的木屋居民平價“上樓”,但最終木屋沒拆。近年樓價飆升,部分當年的遷徙者將房屋變賣,有人重返木屋居住,名副其實“七國咁亂”。



網站主頁  |   人才求職  |   企業招聘  |   培訓頻道  |   新聞中心  |   Talk853.com  |   Bid853.com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鄭重聲明 :本網只提供公司和求職者之間一個網絡交流平臺,不涉及任何公司與求職者之間的勞務關係.
未經澳門人才網同意,不得轉載澳門人才網之所有招聘及相關信息
Copyright© 2005-2024  澳門人才網(www.Job85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顧問:麥興業大律師樓
Powered by 澳門長江網絡有限公司(互聯網服務牌照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