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港站
職位類型:
  


新馬路施工影響十六萬人
      作者:Job853     來源: 澳門日報     發佈時間:6/28/2018 2:47:01 PM     流覽次數:15017
分享到:

新馬路施工影響十六萬人



工程期間,巴士不再停靠大豐站及爐石塘巴士站。


交通局及民署介紹新馬路掘路及交通安排


貫通南灣及內港的新馬路,車流量大。


新馬路分兩階段掘路,第二階段需全線改為單向行車,只能駛向十六浦。


南灣大馬路/時代站將向前遷移


龍嵩正街與新馬路交界將加建消能減壓井減低龍嵩正街雨水的衝擊

    周六起修渠鋪路    十五巴士線改道

    新馬路施工影響十六萬人

    【本報消息】新馬路將分兩階段進行下水道及道路工程,工期由本周六起至八月底,為期兩個月。受大掘路影響,新馬路將改為單向行車,車輛只可由南灣駛向內港,涉及十五條巴士路線須改道,多個巴士站取消停靠,             影響十六萬人次出行。交通局呼籲                      內港及下環區居民留意交通  安排,提早出門。

    全日施工為期兩月

    政府昨日下午三時半在政府綜合服務大樓三樓禮堂舉行“改善新馬路排水系統工程及交通安排”新聞發佈會,由民署道路處長李華苞、職務主管梁振榮,交通局協調處長莫垂道、運輸管理處職務主管何振濤主持。

    李華苞表示,由於今年三月新馬路近龍嵩正街附近曾出現路陷,經檢查後發現地下石板渠損壞,污水外流,導致水土流失。由於使用逾九十年的石板渠及使用約三十年的路面出現不同程度損壞,有必要維修,故由本周六(三十日)至八月三十一日,將分兩階段進行下水道及重鋪路面工程,全日施工,爭取盡快完成工程。施工範圍將用圍板圍封,減少揚塵,並安排夜間進行低噪音工程,減少噪音影響。交通局補充,已協調澳電、水公司、MTel及有線電視等一併開挖鋪管,避免重複開挖。

    分兩階段封閉交通

    莫垂道表示,受工程影響,新馬路將分兩階段封閉交通,首階段為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三日,新馬路部分路段(介乎大西洋銀行與大豐銀行的馬路)將改為單向行車,車輛只可向十六浦方向行駛,其餘路段維持雙向行車。同時,民署右側的議事亭里封閉,進入栢寧停車場的車輛,一律轉行傅禮士神父街(即舊法院大樓及京都酒樓之間的馬路)進入,直至議事亭里重開。

    第二階段為七月十四日至八月三十一日,新馬路全線將改為單向行車,車輛只可由南灣駛向內港,反方向禁止通行。為保持該區交通循環,周邊多條馬路會改為反向行車,駕車者須留意。

    最壞打算全條封路

    莫垂道表示,掘路後,新馬路交通將相當嚴峻。局方已作最壞的打算,倘掘路影響需封閉新馬路雙線道路,將力爭兩至三日內恢復重開一條線路。已與巴士公司商量好應對預案。但為免同時公佈造成居民混亂,故選擇暫不透露。考慮到交通意外或壞車等突發情況,局方已在河邊新街及南灣區各安排一架吊車,方便及時清理壞車,盡早恢復交通行車。

    何振濤介紹巴士改道安排,指由新馬路前往南灣的十五條路線(包括兩條夜間路線)需改道,影響十六萬人次出行。當中3、6A、33及N1B路線,原由沙梨頭進入新馬路,工程期間將改為直行河邊新街,並停靠“粵通碼頭站”。26A停靠栢港停車場後,將取道西灣大橋前往氹仔,同時增設26AT,承接26A部分班次,經雅廉訪馬路、殷皇子馬路到氹仔。

    交通局籲提早出門

    下環區居民必須留意,2、5、10、10A、11及21A路線,將取消停靠媽閣總站至新馬路的多個站點,多數改為旅遊塔為總站發車,並直接駛往南灣大馬路。局方並增設一條免費接駁巴士88T路線,行經凱泉灣站等多個下環街站點接載乘客,至“旅遊塔 / 行車隧道”總站,方便乘客轉乘其他巴士前往中區或新口岸。

    交通局呼籲公眾留意有關交通及巴士改道安排,提早出門,並盡量使用公交或步行前往新馬路一帶。詳情可瀏覽交通局網頁、交通資訊站APP、巴士報站APP及巴士站告示。同時治安警將加派人員疏導交通,三巴亦會加派人員於口岸、大型巴士站宣傳巴士服務安排,並在受影響站點放置乘客告示,指引前往鄰近站點搭乘。


網站主頁  |   人才求職  |   企業招聘  |   培訓頻道  |   新聞中心  |   Talk853.com  |   Bid853.com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鄭重聲明 :本網只提供公司和求職者之間一個網絡交流平臺,不涉及任何公司與求職者之間的勞務關係.
未經澳門人才網同意,不得轉載澳門人才網之所有招聘及相關信息
Copyright© 2005-2024  澳門人才網(www.Job85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顧問:麥興業大律師樓
Powered by 澳門長江網絡有限公司(互聯網服務牌照01/2007)